汉语词典> 门下省的解释
门下省
词典解释
1.亦省称“门下”。
2.官署名。后汉谓侍中寺。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,始称门下省。南北朝因之,与中书省﹑尚书省并立,侍中为长官。隋承其制。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,咸亨初复旧称,武则天临朝,改名鸾堂﹑鸾台。神龙初复旧称,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,五年仍复旧称。宋因之,元废。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,审查诏令,驳正违失,受发通进奏状,进请宝印等。其长官初名侍中,后又或称左相﹑黄门监等。
- 诏令:
1.号令。
2.皇帝发布命令。
3.文体名。古代帝王﹑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﹑文告的总称。包括册文﹑制﹑敕﹑诏﹑诰﹑策令﹑玺书﹑教﹑谕等。
- 东台:
1.官署名。唐高宗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,后因以沿称门下省。
2.唐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。
- 元年:
1.帝王即位的第一年。
2.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。如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年号是建元,建元七年改换年号为元光,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。
- 门下:
1.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。
2.食客;门客。
3.门生;弟子。
4.官名。
5.见“门下省”。
6.犹阁下。对人的尊称。
7.犹门第。
- 成事:
1.成功;办成事情。
2.已成之事。
3.犹成例。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阅读(2536次)
与“门下省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门下省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门下省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