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丞相的解释
丞相
词典解释
官名。战国时始设,为百官之长。秦代以后,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,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。西汉初置相国,后称丞相,西汉末称大司徒,东汉末复称丞相。魏、晋、南北朝间,或称丞相,或称司徒、大丞相、相国等,废置不常。南宋孝宗时,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。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,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。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。明初设丞相,不久废。
- 以后:
比现在或某一时间晩的时期。
- 国政:
1.国家的政事。
2.古代官名。即正卿。
- 百官:
1.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。后泛指各级官吏。
2.指人体上的各种器官。
- 战国:
时代名。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。西汉刘向编《战国策》始作为时代名称。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。
- 直隶:
1.直接隶属。
2.旧省名。相当于今河北省。明成祖迁都,以南京为南直隶,北平为北直隶。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,北直隶为直隶省。公元1928年改为河北省。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阅读(4512次)
与“丞相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丞相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丞相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