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太宰的解释
太宰tài zǎi
词典解释

1.相传殷置太宰。周称冢宰﹐为天官之长﹐掌建邦之六典﹐以佐王治邦国。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﹐职权不尽相同。秦﹑汉﹑魏皆不置。晋以避司马师讳﹐置太宰以代太师。北周文帝依《周礼》建六官﹐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。隋唐均无此官。宋崇宁间﹐改左仆射为太宰﹑右仆射为少宰﹐靖康末复故。参阅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﹑《宋书·百官志上》·《通典·职官二》﹑《文献通考·职官二》。

2.三代掌馔之官。

3.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。


不置:

1.不安放。

2.不舍;不止。

3.犹不德。谓不自以为有德。

文献通考:

书名。宋元之际马端临著。三百四十八卷。记载上古到南宋宁宗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。体例仿杜佑《通典》,但分类更细,计有田赋、钱币、户口等二十四门。

北周:

北朝之一,公元557-581,鲜卑人宇文觉所建。参看〖南北朝〗。

百官:

1.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。后泛指各级官吏。

2.指人体上的各种器官。

职官:

1.犹官职。

2.各级官员的统称。
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分享到: 更多
阅读(2827次)
与“太宰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太宰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太宰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