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布政使的解释
布政使bù zhèng shǐ
词典解释

官名。明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。宣德后,全国府﹑州﹑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,每司设左﹑右布政使各一人,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。后因军事需要,增设总督﹑巡抚等官,权位高于布政使。清代始正式定为督﹑抚属官,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。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后,每省设布政使一员,直隶亦设,江苏则设二员,分驻江宁﹑苏州。俗称藩司﹑藩台。参阅《续文献通考.职官.布政使司》﹑《清会典事例.吏部.官制》。


改行:

放弃原来的行业,从事新的行业:张大夫已经改行当老师了。

文献:

原义指同历史、文化有关的典籍和人物。今指用文字、图像、符号、声频、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。

正式:

1.法式。

2.合乎一般公认标准的或合乎一定手续的。

俗称:

通俗的或非正式的称呼。

会典:

记载某一朝代法令制度的书籍,多用做书名,如《明会典》。
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分享到: 更多
阅读(1611次)
与“布政使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布政使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布政使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