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镚子的解释
镚子bèng zǐ
词典解释

原指清末不带孔的小铜币﹐十个当一个铜元。后把小形的硬币叫钢镚子或钢镚儿。也说镚儿。


铜元:

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﹐圆形。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﹐中间无孔﹐故俗亦称“铜板”。光绪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在广东开始铸造。正面有“光绪元宝”四字﹐背面有蟠龙纹。每枚重库平二钱﹐当制钱十文﹐每百枚换银元一元。除当十铜元外﹐还有一文﹑二文﹑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。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﹐俗称“单铜板”﹔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﹐俗称“双铜板”。宣统年间(公元1909年-1911年)﹐铜元正面改铸“大清铜币”四字。在北洋军阀时期﹐铜元的种类很多﹐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﹐四川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。后因各省滥发结果﹐铜元贬值﹐每枚银元可兑铜元数远远超过百枚﹐其兑换行市在上海称衣牌。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﹔翌年发行新的铜辅币﹐有一分﹑半分两种﹐旧铜元多被销熔。

一个:

1.表数量。单个。用于人和各种事物。

2.整个。

3.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,表示程度。

4.跟名词﹑动词结合,用在谓语动词前,表示快速或突然。

钢镚儿:

指金属辅币。也叫钢镚子。
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分享到: 更多
阅读(1724次)
与“镚子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镚子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镚子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