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安西四镇的解释
安西四镇ān xī sì zhèn
词典解释

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。为龟兹﹑疏勒﹑于阗﹑焉耆(一作碎叶)。始设于贞观二十二年(公元649年1月),永徽元年(公元650年)罢,显庆三年(公元658年)复。咸亨元年(公元670年)为吐蕃所陷,改碎叶为四镇之一。长寿二年(公元693年),破吐蕃,复置龟兹疏勒﹑于阗﹑碎叶四镇,开元七年(公元719年)弃碎叶城于西突厥十姓可汗,又改以焉耆为四镇之一。安史乱后陷于吐蕃。


龟兹:

古代西域国名,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。

可汗:

1.亦作“可罕”。

2.古代柔然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开始出现于5世纪初,宋元以后简称汗。

重镇:

1.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镇。

2.指国家倚重的大臣。

于阗:

1.亦作“于窴”。

2.古西域国名,在今新疆和田一带。

疏勒:

古西域诸国之一。王莽时称世善﹐唐名佉沙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。其治疏勒城﹐即今疏勒县。
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分享到: 更多
阅读(1638次)
与“安西四镇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安西四镇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安西四镇”相关的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