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> 两制的解释
两制liǎng zhì
词典解释

内制和外制的合称。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。


外制:

唐宋时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称外制,由翰林学士所掌之诰命称内制。唐时两制尚无严格分别。

舍人:

①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: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。

②古代官称。前冠以头衔,名称及职权都不同:秦汉置太子舍人|魏晋有中书舍人。

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,犹称公子;舍人从何处来。

翰林学士:

官名。唐玄宗开元初以张九龄﹑张说﹑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﹑应和文章,号“翰林供奉”,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。德宗以后,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,常值宿内廷,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,有“内相”之称。唐代后期,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。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。清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,其下有侍读学士﹑侍讲学士。清末复置翰林学士,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。

中书:

1.皇宫中的藏书。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。

2.官名。中书令的省称。汉设中书令,掌传宣诏令,以宦者为之,后多任用名望之士。《汉书.萧望之传》:“望之以为中书政本,宜以贤明之选。”晋庾亮《让中书令表》:“国恩不已,复以臣领中书。”隋唐以中书令﹑侍中﹑尚书令共议国政﹐俱为宰相﹐后因以中书称宰相。

3.官名。中书舍人的省称。隋﹑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。明清废中书省,于内阁设中书舍人,掌撰拟﹑缮写之事。

4.官署名。唐代的中书省﹑宋代的政事堂,亦直称为“中书”。

5.毛笔的别称,“中书君”的省称。

内制:

1.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“内制”。唐初,中书省设中书舍人,负责起草诏命,无内外制之分。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,始置翰林学士,掌内制;中书舍人只掌外制。

2.翰林学士的别称。

试试手机扫一扫
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
分享到: 更多
阅读(1681次)
与“两制”相关的字典解释
与“两制”相关的词语
与“两制”相关的成语